两会 | 关于清洁供热,代表们提出了哪些建议?
李寅:推进新型智慧供热发展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一步出台政策,鼓励推广新型智慧供热,加快供热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
供热行业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市场化程度低、化石能源热源占比高、碳排放量大、技术革新慢、热力平衡调节困难、过量供热及供热不足并存、系统灵活性不足、管理粗放、智能化水平不高、无法根据实际天气变化及具体需求灵活调节等问题,从而使得供热煤耗较高,能源浪费严重。
清洁供热解决了“有没有”,但距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甚远,需进一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推动传统供热行业向现代供热的转变,全面提升供热系统能效与智能化水平,构建安全低碳、清洁高效、智慧经济的新型供热系统。李寅建议:
①地方应构建供热能源全域协同的新型智慧供热系统,推进供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供热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供热行业提质增效和绿色低碳转型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②推进煤电供热改造、供热管网节能降碳改造、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多能互补、智能化管理平台、供热计量。
③建立基础民生保障性热价与居民个性化需求市场化热价相结合的热价形成机制,逐步实现按需供热,鼓励制定市场化热价政策措施,并出台配套监管办法。
④推动新型智慧供热示范区建设,实施供热的精细化、智慧化、低碳化运行管理,实现“精准供热”和“按需送热” 的闭环控制,打造新型智慧供热样板工程。
贺丹:建议大力发展热储能电能智慧供热,实现供热电能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拟向大会提交《大力发展热储能电能智慧供热实现供热电能化》提案。
贺丹指出,相较于电化学储能、电储能等其他储能技术,热能储能具有能量密度高、转换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应用规模大、使用寿命长和安全可靠等优点。利用热储能电能供热,实现供热电能化,不仅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还能够大幅度减少传统供热的能源消耗,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中国热储能电能智慧供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随着材料技术、控制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供热电能化将成为大势所趋,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为大力发展热储能智慧供热,实现供热电能化,贺丹给出如下建议:
①应集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相关企业力量加强热储能电能智慧供热技术综合能源系统研究。尤其在相变储能围护结构隔热的碳纤维/电热膜电供暖智慧系统、谷电应用控制系统、绿电应用控制系统、平衡用电负荷减少电力增容控制系统、气候补偿控制系统、电网和热网耦合系统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形成符合中国不同采暖地区情况的热储能电能智慧供热技术方案。
②围绕谷电利用、绿电利用、热储能电能智慧供热等方面,在利用谷电进行清洁供热、就地消纳绿电进行清洁供热、热储能电能智慧供热的碳交易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③根据中国不同气候条件,依靠不同可再生能源条件,由政府统筹协调,先行在公建项目中建设示范工程,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评价,以示范项目推动中国供热电能化进程。
④根据中国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可再生能源条件,建设热储能电能智慧供热实验室,热储能电能智慧供热大数据中心,通过智慧供热最大限度的减少供热消耗,提高供热效率。
⑤根据国家能源局《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文件相关要求,编制“基于热储能电能智慧供热的综合能源系统”的国家标准。
全国工商联:关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供热的提案
提案中重点提到,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热发展虽然成效显著,但仍面临重电轻热思想严重、供热检测体系缺乏、太阳能供热部分领域亟需机制模式创新、太阳能供热系统集成技术有待优化、产品装备及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乡村清洁供热情况复杂等诸多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①构建综合激励政策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②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推动可再生能源供热规模化应用。以用户投资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探索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光热+”供热系统结合,推动分散式可再生能源供热应用。
③健全完善监管体系、市场监管机制及相关标准。
④组建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服务平台。
⑤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⑥支持新型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
⑦提高乡村清洁供热针对性与适应性。提倡因地制宜低成本,大力发展“光热+”多场景应用,利用+谷电,+光伏,+天然气、+热泵、+生物质等多元化方式,发挥太阳能免费优势和常规能源保障优势,实现节能减排、降费降耗。
钟宝申:绿色建筑大有可为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认为,绿色建筑在其中大有可为。他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城市在推动低碳发展,包括绿色建筑发展方面正在快速推进,而农村新建建筑还受制于观念、经济水平等影响,依然以传统建筑为主。
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66亿平方米,在全国城乡建筑总面积中占比仅为个位数。其中,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77%,农村新建面积比例则较低。”钟宝申说。
钟宝申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要绿色低碳发展,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他建议,制定乡村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分考虑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发展潜力,加快部署进程,使其为城乡建筑提供更多的绿色一次能源,为绿色建筑清洁采暖打开突破口。